黄公略(-)
1
黄公略,原名汉魂,字家杞,年1月24日生于湖南湘乡县桂花乡高模冲。
黄公略从小就同情劳苦人民,好打不平。父亲既喜他富有正义感,又担心他有勇无谋,故要他熟读苏轼的《留侯论》中的一段话: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之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段话,使他抑制自己性格暴躁的一面。黄公略有感于张良受教于圯上老人黄石公得以精通韬略,后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建功立业的故事,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作“黄公略”,又叫“黄石”。此后,他就一直使用这两个名字。
改名后的黄公略誓做“天下大勇者”,于是他放弃了乡村塾师的职业,毅然投笔从戎。
黄公略的军旅生涯是从年投入湘军当兵开始的。由于他具有出色的书写绘画才能,很快得到长官的赏识,先是担任营部文书,后被送至湖南陆军讲武堂深造,毕业后晋升为连长。在湘军中,他遇到了一生最好的朋友——彭德怀。
黄公略与彭德怀同年。相似的经历、坦诚的性格和共同的抱负,使他们一见如故,结成生死之交。他们经常在一起交谈,相约以救国爱民为宗旨,不做坏事,不贪污腐化,不扰民逞威。
年底,彭德怀发起组织救贫会,邀请黄公略、李灿、郭得云、张荣生等四人聚在一起讨论章程。从成立救贫会的这天开始,湘军中就出现了一个以彭、黄为核心的秘密军人团体。他们虽然全是连排级军官,但都有一颗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果然,黄公略和彭德怀都加入中共,并成为早期红军的骨干。
2
年8月初,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四、五纵队从井冈山回到了边区。8月14日,一举攻克万载县城,取得了返回边区的第一个胜利,使边区开始摆脱困境。
8月底,黄公略率领的湘鄂赣边境红军余人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的第四、五纵队在平江黄金洞、桐木桥会合。
两支部队合编为新的红五军,由彭德怀任军长、黄公略任副军长,滕代远任政治委员。
合编后,部队士气大振,10月1日,一举攻克了长寿街。接着,从10月到11月,部队又与敌作战10余次,无役不胜,大大鼓舞边区人民恢复和巩固苏区的信心。当时,人们习惯地称新红五军为“彭黄”红军。
年底,中共赣南特委和中共湘赣边特委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拟将赣西南的独立二、四团及延福、富田纵队等地方部队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请求彭德怀派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出任红六军军长,彭德怀和红五军党委满足了他们公略为候补常委。
会议结束后,朱、毛率红四军再度进入闽西,黄公略则按照总前委“以三个月为期分路进行游击战争”的决定,以东固山为依托,傍着原来根据地,不断开辟新的红色区域,有力地拱卫了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仅仅三个月,黄公略就以其一流的业绩受到了毛泽东的青睐。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词中写道: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毛泽东对黄公略及其所指挥的部队作出了很高的赞誉,黄公略是毛泽东在其诗词中赞赏的第一位红军将领。
毛泽东将一个红军将领的姓名直接嵌进自己的诗词中,而且如此热情洋溢地、不加保留地称颂,有幸能享有如此殊荣的只有黄公略和敢于“横刀立马”的彭德怀。
3
红三军在第二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独当一面,全军集结于东固地区秘密设伏以待机。一等20多天,不见敌军动静。
5月15日黄昏时分,红军总部突然截获敌公秉藩第二十八师师部与留守处的明码电讯通话:“我们现驻富田,明晨出发。”留守处问:“到哪里去?”师部说:“东固”。
从富田到东固相隔20公里,只有两条大路相通,中间要经过一段叫中洞的险峻峭拔的隘路。侦知次日驻富田方向的敌人会倾巢而出后,毛泽东一直在琢磨,从东固到中洞是否确实只有两条路?还会不会有其它路径?如能抄近路争取时间就能赢得胜利,应该去请教一下“三老”。“三老”是指老猎户、老药农、老驮商,他们经常上山打猎采药,穿山越岭,往往能够晓得一些秘道。
5月15日午夜子时,毛泽东亲自赶到红三军军部,黄公略请来老猎户洪大爷一打听,果然探出在东固到中洞的南侧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山间小路。两人经过商量,果断决定改变原定行军路线,请洪大爷作向导,走小路直插中洞,抢先占领将军峁、观音岩,在两侧山岭伏击经过的敌军。
5月16日上午10时许,公秉藩师从固陂圩出发,朝中洞前进。山谷之中只听到一两声鸟鸣,不要说人影,就是走兽的踪迹也没有发现。
公秉藩神气活现地坐在滑竿上由两个士兵抬着,夹在行军队伍中间边走边看山景,和幕僚高谈阔论,吟诗作对。他万万没有想到,待全师殿后部队刚离开中洞,突然随着一声炮响,山谷震荡,数千颗手榴弹从天而降,轻重机枪和步枪构成交叉火力网,将他全师人马压制在谷底。
红三军来了个猛虎掏心,横扫敌阵,上万名红军战士从山岗密林中、草丛中跳出,像猛虎一样扑下山来,枪炮声、喊杀声震天撼地。顿时,敌军官兵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抱头乱窜。丧魂落魄的公秉藩不停地自语:
“这些兵是从天上掉下来吗?”
他根本来不及部署抵抗,全师就分崩离析。一个上万人的整编师,顷刻之间就被歼灭。公秉藩混在士兵中当了俘虏,谎称是营部的书记官,领了两块银元的遣散费,逃出苏区。
黄公略因势制变,巧妙地将阻击战演变为伏击战,并以突然、迅猛的动作打乱敌军指挥系统,为全歼公秉藩师立下头功。特别是他率军从天而降的英姿,给在白云山指挥所观战的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赠给黄公略一个外号“飞将军”,并把他写入《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从重霄入……
这是毛泽东再一次地把黄公略写入自己的诗词中。
4
年5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气急败坏地调集30万人马,亲任“围剿”总司令,于6月22日下午窜抵南昌坐镇指挥第三次“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是黄公略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最险恶的一场苦战。
8月上旬,国民党各路军云集在兴国周围地区,将3万红军包围得密不透风,红军处于北、东、南3面受敌和西临赣江的困境。毛泽东、朱德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在敌阵空隙之中专拣杂牌弱敌打。
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向东北方向突围。穿过敌四师的心脏,迂回到敌后方,与兄弟部队一起,首战莲塘,次战良村,击败敌四十七、五十四两个师。接着,黄公略又率部佯攻龙冈之敌,出其不意,转兵猛攻黄陂,一举歼灭了敌第八师。五天之内,三战三捷,初步稳定了局势。其后,黄公略的红三军又在老营盘战斗中再次发挥奇兵的作用。
老营盘战斗是第三次反“围剿”的收尾之仗,进攻对象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月7日凌晨,红三军进入老营盘预伏阵地。当黄公略从战马上下来,登上山巅举起望远镜瞭望时,只见两侧群山连绵,环山如障,便对和他一起看地形的参谋长陈奇涵说,只要堵住黄土坳,敌人就插翅难逃。陈奇涵幽默地说:“我们要让蒋介石在这里留下买路钱!”
黄公略亲自在前沿阵地上指挥七、九两师作战。战斗打响后,黄公略根据敌情变化,提出必须速战速决,争取一个小时内歼灭敌人。他命令二十七团团长说:
“预备队不要了,快上前方打敌人,动作要快,要坚决猛攻!”
结果一个小时内,红三军全歼了敌蒋鼎文九师一个旅。为完全、彻底地打破敌第三次“围剿”,提前奏响了胜利的凯歌。
粉碎敌第三次“围剿”后,黄公略带领部队由西向瑞金、石城、宁都地区移动,主要任务是休整部队和拔除苏区内地主武装盘踞的土围子。
9月15日,部队行至东固附近的六渡坳时,突然三架敌机从山后窜了出来,黄公略指挥先头部队立即躲进树林隐蔽。这时,一位参谋跑到黄公略隐蔽的地方说:“报告军长,七师还在路上行进。”
黄公略着急地说:“快通知他们就地隐蔽。”
参谋说:“他们走在大道上,两旁都是水田没有蔽护物。”
“那必须把敌机全部吸引到这里来,让七师有时间隐蔽!”
黄公略从隐蔽处跳出来,大喝一声:“所有机枪手听我命令,向敌机射击。”
刹那间,三架敌机闻声冲向六渡坳,疯狂扫射。
“打,狠狠地打!”黄公略夺过一个战士的步枪,对着敌机射击。行进间的红七师听到后面地空交火的密集枪声,知道敌机正在后面轰炸,便迅速冲过开阔地带,向两边山林奔去。
红七师部队脱险了。但在与敌机对射中,3颗子弹从黄公略右腋下穿过,顿时血流如注。黄公略受伤后立即被抬往驻兴医院进行抢救,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于当晚7时牺牲。这一年,黄公略年仅33岁。
噩耗传来,中央苏区的军民同声悲恸,毛泽东、朱德泪如雨下。朱德痛惜地说:“我们有名的一个军长黄公略,被飞机击死。黄同志是智勇双全的人才,是我们顶大的损失”。
年9月16日,兴国县鼎龙水头庄草坪上万人肃穆默立,一片沉寂。红军官兵和老百姓臂缠黑纱、胸戴白花,会场上高挂着毛泽东亲自挥毫泼墨,为黄公略追悼大会撰写的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