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6日)一大早,杭州路电车依然和往常一样,竖着两根大辫子上路了,虽然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它不能驶入湖墅路,开进拱宸桥,但它依然奔波在雄镇楼与武林小广场之间,陪伴着南来北往的杭州人。
可能有很多每天乘坐路电车的市民还不知道,今天(4月26日)还是杭州电车的61岁生日。61年前,也就是年的4月26日,杭州电车正式开通运营,路的前身,往返于城站火车站与拱宸桥的1路,成为了杭州第一条电车线路。
就像如今的地铁1号线一样电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61年前,也就是年的4月26日,杭州市中心的延龄路(今延安路)上被市民围得水泄不通,杭州电车的开通仪式就在路旁的胜利剧院举行,经过精心布置的崭新电车,停在路上整装待发,想在第一时间一睹电车芳容并体验的杭州市民,都来到了这里。
据市民庞培华回忆,当悬挂在街头的大喇叭里,传出“我们杭州,也有电车了”的声音时,大街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足足持续了五六分钟,很多大人真的是激动得流下来眼泪。
当时的1路,就成为了杭州的第一条电车线路,全长12.5公里,往返于城站火车站与拱宸桥,途经解放街(今解放路)、延龄路(今延安路)、法院路(今庆春路)、西大街(今武林路)、武拱路(湖墅路)等道路。
它串起了城站火车站等交通枢纽,湖滨、龙翔桥一带的市中心商业中心,武林路等街道两旁的居民区以及当时和杭州老城区分隔有一定距离,如“卫星城”一般的拱宸桥地区和周边的工业区,作用就像如今连起主城区商业中心,火车东站、萧山机场等交通枢纽以及下沙等卫星城的地铁1号线一样,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动脉,重要性不言而喻。
1路公交车和“杭州市”同一年诞生已退休多年的杭州市交通局老职工王新兰告诉我们,当时之所以将1路作用杭州的第一条电车线路,也正是这条线路走向的重要性和其成熟的客流。
“在那个年代,建一条电车甚至比如今建一条地铁还要难,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工程,规划设计者们就想着要让电车发挥起更大的作用,服务更多的杭州市民,因此选择了客流量大、覆盖面广的1路作为杭州的第一条公交线路。”她说。
而1路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年。
民国时期杭州街头的公交车
这一年“杭州市”正式建立,民国时期的浙江省公路局,开通了往返拱宸桥与三廊庙的公交线,成为了杭州的第一条“公营公交”,也就是1路。
到了改为无轨电车时,1路已是杭州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后来1路又改编码为51路、路,如今成为了杭州两条电车线路中的其中一条。
改道至平海路的路电车摄影俞佳睿
早在年杭州就有了建设有轨电车的想法杭州的电车是无轨电车,竖着两根大辫子,地面上没有轨道,行驶相对比较灵活,但谈起电车,不少市民还会想到过去老上海街头,行驶在轨道上,还会响起“铛铛铛”声音的有轨电车。
其实早在年,杭州就有了想要建设有轨电车的想法。
据《浙江建设月刊》记载,年,当时的浙江省电气局提出了《创办杭州有轨电车计划书》,并对电车路线、车辆、乘车证、电力容量、轨道、电线、厂房、运货等内容作出了详细部署。
为什么那时的杭州就想要建设有轨电车?
《创办杭州有轨电车计划书》中,先描述了一下杭州当时的城市状况:“杭州城厢,长开各约十里,人口约五十万,每日来往市街者,虽无确实之统计,第至少限度,应有五万人之谱。而以人民性情之朴实,道路交通之不便,大半实长途跋涉,皆以为常。其能雇乘人力车以代步者,恐不及人口总数百分之五,至能乘坐汽车以达道路,而享受交通之便利者,为数尤属无几。”
简单来说,就是那时的杭州,城市已有一定规模,人口已有约50万,但道路交通并不方便,市民出行大多需要长途跋涉,能够享受便利交通的市民非常少。
建设有轨电车的理由,《创办杭州有轨电车计划书》中记载道:“凡以交通设备,应以价廉稳快为原则,使其普遍而大众可坐也。汽车行驶,诚为迅速,然费用未廉,故依杭州情形,除原有车辆,应增筑电车,以完成市内及城乡之基本交通。设备电车,轨道坚实,平滑稳快,保养修理,所费甚轻,用电发动成本极廉,且载客容量每车至少三十二座,多则五十以上。乘客能以极微之费,而达极之处,其便利虽苦力工人,亦能享受也。”
看来,当时杭州提出建设有轨电车,也是为了方便杭州市民的日常出行。
遗憾的是,这一计划并未付诸实施,杭州人坐上电车,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了。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黄煜轩
通讯员谢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